7月28日,韩国方面邀请朝鲜出席10月底的APEC峰会,虽然惨遭“回怼”,但却是一次有益的尝试。目前来看,李在明效仿文在寅,试图重启半岛和平进程的意图是非常明显的。那么,他能够成为第2个文在寅吗? 之所以说李在明在模仿文在寅,原因在于2018年半岛和平进程的启动,开端就是当年的韩国平昌冬奥会。文在寅邀请朝方派团参会,而当时金与正担任了团长,这是当时朝韩双方高层互动的缘起。而这一次,李在明邀请朝方派团参加APEC峰会,恐怕也是希望金与正或其他高级代表与会,借此传达改善关系和高层对话的意愿。 李在明如果想改善南北关系的话,他最可模仿的范本,就是文在寅当年的案例。而当年整个半岛和平进程的基本逻辑是:南北对话——中国介入——美朝对话。朝韩双方的改善,是当时最大的自变量,甚至于超出了中、美双方之前的预想。这不仅可以为朝韩双方争取最大的利益,还可以避免被大国所左右。 因此对李在明来说,他的首要任务恐怕就是借APEC峰会或其他多边场合,重新恢复与朝方的关系。虽然昨天在金与正那里吃了软钉子,但韩方的邀请恐怕不会因此而终止。之后如果南北关系有所改善,李在明有可能会启动对中国的访问行程,希望借中国之手,重新把朝方拉回到无核化谈判的轨道上来。等到一切准备妥当,李在明恐怕才会邀请特朗普进场,重新推动之前中断的美朝直接对话。 因此,如果细数一下这个逻辑,它几乎就是文在寅路线的重演,也是目前最现实的外交选择。不过2025年和2018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尤其朝方已经“事实拥核”,再加上特朗普刚刚对伊朗核设施发起过军事打击。如何建立美朝之间的信任?如何在朝方已经拥核的前提之下使其接受无核化?这都使得当前形势和外交难度,都比2018年要复杂太多。 半岛局势的结构性剧变 朝鲜已从2018年“核威慑能力”升级为“事实拥核国”,2024年核弹头数量增至50枚,并完成战术核武器部署。美韩联合军演规模扩大至“自由之盾2025”(参演兵力48万),刺激朝方将核地位写入宪法,无核化前提已彻底瓦解。 美韩同盟的信任裂痕 特朗普重返白宫概率超60%,其“先发制人”战略(如伊朗核设施打击)加剧朝鲜安全焦虑。韩国保守派要求李在明放弃“绥靖政策”,导致其对朝接触空间被压缩,APEC邀请遭拒实为朝方对美韩缺乏信心的缩影。 多边外交的现实困境 APEC峰会聚焦经济合作,但美日韩借平台强化“遏朝统一战线”,联合声明渲染朝核威胁。朝方视其为“敌对行动”,导致李在明试图复刻“平昌冬奥会模式”的窗口迅速关闭。中国虽支持对话,但受制于中美博弈,调停能力受限。 外交路径的突破可能 李在明或转向“低敏感领域”破冰:重启开城工业园电力供应(年损失6亿美元)、离散家属团聚等。此类举措可规避政治阻力,但需美方同步放宽人道物资制裁——而特朗普政府批准概率不足30%,形成关键掣肘。 观点: 李在明的尝试凸显半岛和平机制重构之困。朝核问题已从“无核化谈判”转向“核威慑管控”,文在寅时代的对话逻辑难以为继。唯有中美率先就“核共存”规则达成默契(如联合军演限缩、制裁部分松绑),李在明方能在夹缝中开辟新路径——否则,任何单边善意终将沦为政治行为艺术。